小时候,我就喜欢读书。现在想想,读书也是出于无奈吧。
当时,家里就一台收音机,个头很大,用几节大号电池的那种。它工作的时间是在晚上,我一般都是躺在被窝里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听完就接着睡觉了。那时候,收音机是个大件,谁家里有台收音机,都会让人高看一等。
评书听多了,又没有其他可以娱乐的项目,于是经常在家作妖,翻箱倒柜地找寻着什么,后来翻到了一箱子书,立马引起我的兴趣。那时候年龄小,又不认得几个字,那些书几乎都是大部头没几张图片的那种,让我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让我感兴趣的娱乐项目:读书,但是看不懂的滋味,太难受了。后来我上了小学,学会了查字典,就好比找到了宝藏的钥匙,开启了查字典的读书生涯。
后来,学校开设了作文课,鼓励大家写作,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启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现在我对之前的读书总结为:打发无聊的一种消遣方式。写作也是出于老师的作文课作业的逼迫。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读书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写作。
喜欢写作,却始终写不好,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问题。如何写出好的作品,《21堂大师写作课》教你如何突破思想、语言、节奏、结构等难关,写出精妙绝伦的小说、惊艳四座的散文。
《21堂大师写作课》由7位文学名家沈从文、汪曾祺、梁秋实、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共同所著,亲自教授写作的秘诀。本书分为7个部分,分别由7位大师讲授不同的内容。
梁秋实老师讲授的内容有:文学的纪律、作文的三个阶段、少说废话。
我们来说一下第二部分,作文分为三个阶段:苦涩的构思期、下笔如泉涌、大刀阔斧期。
开学不久,孩子跟我说,班主任要求每天写反思日记,班里很多同学都觉得写不出来。这一阶段就是“苦涩的构思期”。这一时期,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搔首踌躇,不知如何下笔。
胡适先生说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无话可说,或者想说得太多不知道如何说起,这些都是造成文思不畅的原因。
孩子经过两个月的每日反思日记之后,竟然越写越顺,有时候能写到1000多字,这就到了“下笔如泉涌”的第二阶段。这阶段,有种写起来停不下手,欲罢不能的感觉。
然而,写得多,并不代表写得好。作文要知道割爱,这样才能进入到“大刀阔斧期”的最终定稿期。
写作中我们要清楚: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文章的好坏,与年龄无关。
孩子还停留在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不经过磨炼,怎么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呢?这就需要多下功夫,多构思、多思考、多修改。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读了7位文学名家的《21堂大师写作课》让我明白,好文章不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就如汪曾祺老师所说: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就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团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