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祝大家国庆快乐啊,今天发一篇旧文,2018年在其它平台发过,但一直没同步到头条。
不过,对于想零基础学习写作的人来说,依然有意义,因为它完完整整地呈现了我一篇文章的成稿过程。
前提:写作讲究的是“心法”,而不是“方法”。
很多用户说:
写作太难了,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很多卖课的说:
写作很简单,我随便教你几招就可以扯出一篇典型的新媒体文章。
你可以去跟卖课的学“怎么写标题,怎么找选题”,但千万别指望听几节课就能写出高质量的内容。
听课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写作功底来源于大量的练习。练多了,你才能慢慢体会到,有灵魂的文章和别人教你的套路,不是一个档次。
记不记得之前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场景:
学徒问师傅:“为什么我做的饭味道不好?”师傅回:“因为你没有在饭菜中注入自己的感情”
这句话听起来很虚,但实战后的我想告诉你,这是真的。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必须用心,必须注入感情。
2018年年初,我运营今日头条,当时觉得,反正头条上的文章都一样low,我就照着人家阅读量高的选题和内容来模仿呗,没有相同的故事就随便编一个,看得过去就行了。
但在做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即便是今日头条,我所有高阅读的文章也都来源于真实事件,那些为了写作而编的故事基本都夭折了。
读者的眼睛很毒,任何一个你纯编的故事都不可能引起共鸣,因为纯编的故事里没有你真实的情绪。所以,当你没有真心想和读者交流的东西时,就先去积累素材,不要动笔。
我有个公众号,更新频率很低,但在用心交付内容的基础上,它是我自从事新媒体运营以来,看到过的,数据最好的账号。
粉丝只有6769人,但文章的自然阅读量,点赞率,留言率是这样的。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这个公众号一篇文章的成稿流程。然后,再一步步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1、确定选题角度
2、脑暴身边真实例证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性写作
4、整理文章结构,简单顺出初稿
5、从旁观者角度,进入最艰难的改稿环节
确定选题角度
为什么第一点是确定“选题角度”,而不是确定“选题”?
因为对于新媒体写作来说,追热点是本职。但一段时间内,可写的热门话题就那么多,当你在速度上抢不到先机的时,但还想脱颖而出的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从大家都写的选题中提取一个最独特的角度。
2017年,我看了咪蒙在新榜内容大会上的演讲。她说,她们公司每天上午都会开选题讨论会,几乎每天都要讨论到12点。
在这段时间内,编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从当天的新闻热点事件中,脑暴出不同的选题。
我当时特别好奇:她们那么强的洞察力是怎么练出来的,我就一个人,怎么去脑暴不同的角度?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各大社交网站评论区网友的观点。
举个例子:前两天张靓颖被爆疑似离婚
几乎所有自媒体都在写:《连你妈都看不上的男人,就别嫁了》
张靓颖事件从头到尾观点都很明显:不听妈妈的话嫁给了渣男。所以大家自然就冲着这个角度去了,因为骂渣男一定不会错。
但,还能从更深入或者更触动情绪的角度来找一个选题吗?能。
我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说:
妈妈让你嫁的男人,你可以不嫁,但妈妈看不上的男人,你千万要听话。
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立马就被触动了。因为这句话说出去,既可以帮不想结婚,但被包办婚姻迫害的人表达立场,又可以宣泄自己对张靓颖事件的态度。
比单纯说“你妈看不上的男人,千万别嫁”更容易让读者动容,也更容易获得转发,不是么?
- 取之于用户,用之于用户。
- 写作是写给用户看的,所以观点从用户的角度找更便捷,毕竟高手都在民间。
- 当你不能给他新角度和新启发的时候,那你能做的就是帮他把他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脑暴有说服力的例证
例证去哪儿寻找?如何激发用户的共鸣?
写文章其实就是“提出观点,给出例证,总结升华”的过程。观点在选题确定的时候基本已经成型。
而说到例证,在新媒体写作中,我们一般倾向于使用“故事”,因为故事型的文章可读性更强。
你可能会问:我每天过两点一线的生活,根本没什么经历,去哪儿找那么多故事?
教你一个方法,既然你选择了写作这条路,那么你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不管是看电影,看电视剧,还是刷抖音,你都不能单纯地把它们认为是在参与一个娱乐活动。
想想:为什么你看到一句台词,一个场景,会哭会笑会有情绪,因为你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既然别人能给你这样的共鸣,你也可以把这种共鸣反推给别人。
比如,我在写情感文的时候,很多选题和故事其实都是抖音激发的。当某个激起我的情绪或者回忆的时候,我会当场把自己所有联想到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
为什么要尽量详实地记录?因为强烈的情绪是瞬间的,过了这个档口,你会很难再找回那种感觉。
除了从生活和娱乐中寻找素材案例之外,更加便捷且说服力更强的素材也可以从自己阅读的书籍中寻找。
最近,我经常会在公号文章中用到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算是最近对公众号内容的一个升级:要让用户有获得感,同时也提升自身的逼格。
记得,我在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时候,我们产品总监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设计的产品,连你自己都不喜欢,都达不到爱不释手的程度,你怎么奢求用户会喜欢?
文章同样如此:只有当你对自己的文章百读不厌的时候,别人才有可能会觉得它好。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性写作
别不敢动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写文章太难,其实就是毁在了不敢下手。
但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有了选题角度,有了例证,也记录了自己的情绪。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把这两部分内容填入思维导图中。
围绕你的观点,把所有能想到的相关内容都写出来,即使是废话也要写。就当你在和朋友聊天,你使尽浑身解数,让她信服你。
写着写着,你的思维就会越来越宽泛,说不定还能冒出一两句金句。
为什么写作还要用思维导图?因为好文章都是有清晰的逻辑框架的。而思维导图就是把文章框架可视化最好的工具。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时列的思维导图,其实到最后成稿,我也并没有把多有列出来的东西都用上,只挑了最关键的几部分。但这是强制你进行思考的过程,不能省。
整理文章结构,简单顺出初稿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一次的初稿其实都是垃圾。
《哈佛非虚构写作》一书中曾经提到这样一句话:任何人,哪怕最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精良的初稿,有30年笔龄的沃尔特·哈林顿说:
“我必须得先写点儿废话,才能写出不是废话的东西。”
亲身经历,每一篇优秀的文章,其实初稿都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就像今天我写的这篇,最后成型的文章和初稿几乎完全不同。
从旁观者角度,进入最艰难的改稿环节
这个过程是最费时间的,也是写作中的重头戏。
每一篇文章出炉,我都会至少改5次,一点都不夸张。
新媒体写作,最怕的就是自嗨,当你理出一篇基本成型的文章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跳出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哪些地方没表达明白,哪些地方废话太多了,会浪费大家时间。
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把用户当成一个完全不了解你的人。不断地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谁是我的目标读者?
他们能看懂我写的这段话吗?
我需要解释哪些内容?
按照这个流程下来,起码你能确保自己可以起步动手,写作也慢慢不再是难事了。
——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帮到你了,可以点一下关注哦
(不点也没关系,只是你可能会错过一个很有温度,能陪你一起变得更好的头条号,haha)
另外,推荐你一定要看我这里最受粉丝欢迎的爆文:
习惯养成丨哪些习惯足以改变你的人生?
工作效率丨看完这篇文章,保证你实现“下班自由”
思维问题丨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啊~
你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关注并私信我,我每周会挑典型的问题在微头条里回答,么么哒~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