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堂大师写作课》:我为什么劝你要多写作?

《21堂大师写作课》:我为什么劝你要多写作?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远行。

川端康成有这样的句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你是否曾被这样的句子触动过?

现代生活节奏快捷,很容易让人产生紧迫与焦虑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解方式,“写作”正以一种高质量的独处为越来越多的文字爱好者喜爱。

它不仅是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深层交流方式。

当然,这里所说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写作,更比不得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或只是作为文字爱好者,以文字方块来提高认知与构建自己的另一个心灵的世界。

提高文字的表达与掌控能力,我想,是每一个迷恋文字的人所愿意努力的。

那么,下面几位当代文学大家的写作初衷与感悟,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发呢?

01

沈从文一一谈创作

有人问先生,怎样会“创作”?

先生觉得这是一个窘人的问题,想了许久方说:“因为他先懂创作”。

先生想,这回答应该问的人也被窘到了,这便是这篇文章的写作契机了。

先生说:一个人记忆力好,背得许多精彩片段的人,和一个有能力写出动人书评的人,都不能称为是一个懂创作的人。

但有一点上相同的是,一个懂创作的人也应看过许多的书,他明白如何从一堆小说中,说出一个故事的处置得失,明白从无数文字中挑选组合成一句话时的语气的轻重。

就是说写作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都有其选择的分量。

一个热衷于写作的人,他的记忆里,蓄藏了一大堆文字、句子的锦囊;为了这一份存储,他在他的生活里,处处用心。

平常人看书,是追溯好坏与结果,而创作的人看一本书的视角,关心的是“这本书如何写下去”。

从一个角度转到另一个角度,思维也就跟着变了。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懂创作的人,会在书本上发痴,在一切人事上也会发痴,是种调动凝聚片刻思想,为语言发力的能力。

先生认为,写作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并不需要去看一堆“理论”、或“指南”类的书籍。

一个作家选择看一部部作品,就像做无数次试验,却是可以从种种失败上找出经验,是一种如同工作又完全不同的工作,就是得找到自己的方法去学习。

先生是一位谦虚、勤快,对生活有忍耐心的人,在创作中注重作品整体的分配方法,和如何进行处置文字和故事。

或循先生的语意,理解文字,才能运用文字,才能帮助我们记录下那些点滴的、思想上的漫步。

02

苏童——写作的理由

苏作家觉得自己文学生活的开始,是从幼年时的爱幻想,爱上谜一样的文字开始的。

他的人生中,第一次文学演绎,是从写一个标语开始的。

那时正是文革后期,化工厂门口有块水泥空地,他跑回家里拿了一支粉笔写上一句,“革命委员好”,别人见了都夸这个孩子聪明。

或许,这正是作家对文学的幻想所萌芽的第一片叶子。

十岁那年,因为生病不能上学,天天待在家里。大人要上班,他只得自己学会熬药、照顾自己。

实在无聊,便找家里父亲扔下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来看,姐姐也偶尔带几本来给他,虽然不一定看得懂,但是他从此爱上了文字。

这种“爱幻想”,苏先生认为是一个写作者必备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发展上的黄金时代,囯内文学已渐脱离“文革文学”的模式,涌现出的写作者开始对自我意识的发觉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年轻人,不写作是不符合现实的。

苏作家认为自己写作出于两点,一是本身的喜爱,另一个就是受时代环境影响。从诗歌到小说,持续了他的整个大学生活。

年轻人的精力充沛,使他迷恋在两种运动上。

一种是身体上的运动,风雨无阻,不管有没有伴,他都下午四点跑到篮球场上报到。

另外一种就是每天晚上都有写作的欲望,对文字的强烈的追逐,是不写不畅的感觉。这被作家本人称为“文字运动”。

之所以用“运动”来表达、形容,或是代表写作也像运动一样。也讲究节奏、爆发力等,不同的文字在各自的行进韵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03

史铁生一一宿命的写作

从这个标题就可以得知,写作于史铁生而言,如信仰一般,是命运指使的别无选择,是一种痴迷一样的一一惑。

作家以为:人是天地间难得的一种会梦想的动物,为着一种梦,与命运不停地抗争,哪怕是在人世间做“一种服重刑或服长役的动物。”

作家小时候是跟着奶奶生活的,1969年在插队时因腰腿病返京治疗,后又病情加重。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后,开始了在轮椅上的生涯,从此以写作为生,为伴。

他的“写作与越界的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注定了人生孤苦,注定了会思慕他人,注定了要不断地超越种种限制。”

无限一一无可抵达,否则也就成了有限。

像西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不断的越界,“把无限的路途看作无限超越的可能,再把这无限的可能融于你的痴情一一爱,并永远地爱着,哪怕是血泪。”

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对史铁生的人物评语是:

“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当文字作品上升到文学层面,它给予人的一定是精神上的,也因此,它是神圣的。

04

写在最后

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创意工作。

有人喜欢打好腹稿,反复斟酌;有人则是灵感来了,一挥而就;恣意与洒脱……这并不妨碍他们把文字变为一种各具姿态的艺术,并升延成一种思想上的力量,给阅读者愉悦或启迪……

正是一代又一代文学大师在“孤独”里的黙默创作,才使这平淡又繁复的人间,充满了精神之美。

作家冯骥才说:“写作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这也是写作的一种功能一一疗愈、救赎。

在这位集国画、书法与写作于一身的当代作家眼中,真正的文学和真正的恋爱一样,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

而对于我们平常的文字爱好者来说,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慢行,缓冲,是能够让我们在喧嚣中静下来,感受琐碎之外的生活,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就足够了。

共勉。

本文资源参考于《21堂大师写作课》

作者:简y,精读读友会会员,从简约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2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