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博鳌写作教育国际论坛2019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京开幕。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非虚构写作名师、作家史蒂夫•阿尔蒙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哲学顾问、法国应用哲学院院长奥斯卡•伯尼菲,澳大利亚FCS学校创始人菲•贝里曼,芬兰新媒体写作研究专家奥蒂•卡丽巴,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团队、“童书妈妈”创办人三川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写作教育实践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参会代表一起,展开了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交流。与论坛同步推出的还有近20场平行示范课工作坊和大师课堂。
美国哈佛大学非虚构写作名师史蒂夫•阿尔蒙德(右),现场展示原汁原味的哈佛写作课。
写作是哈佛学生进校后唯一必修课
史蒂夫•阿尔蒙德以《哈佛大学写作课堂——如何用写作塑造人》为主题,介绍了哈佛大学对于写作教育的高度重视。他介绍说,哈佛大学对于一年级新生不分学科,而是提供30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写作课是学生进校后唯一一门必修课。
“为什么哈佛大学将写作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因为培养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一直是美式教育最核心的目标,而在哈佛式写作课堂看来,完善的写作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作家和写作教师,史蒂夫•阿尔蒙德已经工作了25年,他深深理解哈佛大学写作教育的底层逻辑。他说,哈佛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化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用明辩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写作之所以是文科教育的精髓,在于它将学术、道德、社会问题融合在了一起。写作不仅是一种技术训练,同时还是塑造一个有格局、有担当的人才的途径。”
史蒂夫•阿尔蒙德介绍说,他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写作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消除学生对写作的错误认识,“学生们往往不认为写作是在表达自我,而是认为写作主要应该体现自己的成就”。
史蒂夫•阿尔蒙德指出,语言是人类了解自己最有效和最强大的工具。人类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学习:反思、模仿和经验。通过反思来学习是最有效的,通过模仿来学习是最简单的,通过经验来学习则是最直接的,“而写作是人们被迫退出经验世界、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法国哲学专家奥斯卡•伯尼菲现场执教儿童哲学工作坊。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
奥斯卡•伯尼菲因其畅销全球的哲学图画书——《儿童哲学智慧书》,而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打开这套书,总是给你很奇特的感觉,因为书中只有问题,没有答案。这些问题就如同一位看不见的智者,不留情面地逼迫你拨开一层层“辣眼”的洋葱皮,催促你不停地思考,甚至一窥自己无知而脆弱的内心……
论坛上,奥斯卡•伯尼菲现场展示了他如果运用哲学对话法,提高人的思考力和自我反思力。他说话直率,语出惊人,“好学生是一种疾病,坏学生其实才是正常的”“孩子的任务就是来背叛父母的”“作家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写什么”……现场观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会突然有所触动或醒悟。
奥斯卡•伯尼菲在现场执教的儿童哲学工作坊上,用他的哲学式追问法,让习惯于有标准答案的孩子们,不得不努力思考和找寻答案。他说,“思考”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旦习惯了“思考”,你就会慢慢享受这个过程。他希望孩子们理解,思考其实是充满乐趣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体会思考的快乐,那将是可悲的,更是可怕的。而真正的写作,则是从思考开始的。
澳大利亚FCS学校创始人菲•贝里曼带领孩子们一起享受写作的快乐。
热情和勇气是创意写作的基础
澳大利亚FCS学校创始人、写作教师菲•贝里曼,在其主题演讲《诗歌写作扩展儿童的心灵》中指出,热情和勇气是写作课堂的基本要素,“如果要让儿童爱上文字,那就必须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于文字的热情和喜爱。孩子们会像情感的海绵,吸收教师对文字的热情和迷恋”。
菲•贝里曼介绍说,儿童的脑波不同于成人,儿童的大脑充满来丰富的想象,是学习创意写作的最佳时期。在教授孩子们进行创意写作时,教师需要面对两个挑战,一是调动孩子们写作的欲望;二是鼓励孩子们写出真实而大胆的文字。
菲•贝里曼认为,通过大量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孩子们可以获得表达真实自我的勇气。“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害怕犯错误?教师是否应努力让教室成为安全的避风港,才能引导孩子们真实地去表达自我、真实地写作”。
有家长问“该如何帮孩子改作文?”菲•贝里曼回答说,做到两点就够了,一是赞扬孩子付出的努力和时间;二是每篇作文只提一个问题,例如,这一篇只建议改进动词,“千万别一次提太多,孩子因此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就糟糕了”。
芬兰新媒体写作研究专家奥蒂•卡丽巴与孩子们分享新媒体写作的乐趣。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
一项调查显示,芬兰12岁-18岁的孩子,有40%认为在学校写作是无聊且无用的。这震惊了芬兰教育部门,并决定进行转变——创办新媒体写作专业。新媒体写作博士后研究员奥蒂•卡丽巴就是其中的研究者和探索者之一。
奥蒂•卡丽巴在《数字时代的新型写作》主题演讲中介绍说,该项目实施至今,已有许多经典案例获得推广,在中小学和大学落地,甚至改变了芬兰的教育大纲。例如,芬兰老师会指导学生创作饶舌歌曲、为歌词配音乐、制作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上,和网友互动。学生们会收到陌生网友的各种评论,非常有成就感。他们会发现,写作可以是一件很好玩、很酷的事情。
芬兰老师们还会用游戏教写作。例如,利用流行的热门游戏指导学生进行人物脚本写作、塑造个性化角色。这时,游戏便会成为孩子们写作灵感的来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不用纸和笔写作,不在教室内,不是一个人的、严肃的写作,而是用智能手机、在校外互动地、开心地写作”。
清华大学教师严程现场展示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
顺应儿童天性的写作
论坛上,“童书妈妈”创始人三川玲,分享了“顺应儿童天性的写作”。她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她的观点:写作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然后形成一个深潭。
那么,如何让写作能够飞流直下三千尺?
第一步,先蓄水,即“先用感受、理解和思考来充实大脑”,在最有写作欲望的时机拿起笔,没有任何限制和障碍地写,“3分钟不停笔,不用方格纸,可以用拼音、符号甚至绘画的方式,让写作奔泻而出、形成深潭,必有回响”。
作为“顺应儿童天性的写作”创始人,三川玲详细阐释了其完整的儿童写作教学过程:80分钟的感受和思考,50分钟的写作法+写作,25分钟的反馈评估。其中,在反馈评估环节,教师要进行“无底线、有根据的正面评价”。
与儿童写作强调感受和情绪相对比,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两堂“清华写作课”现场教学,则展示了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思辨力和逻辑力。清华大学教师严程现场执教“写作与沟通”,希望让学生学会“如何有理有据地表达一个观点”。
依据现场讨论题目——你觉得“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存在吗?每个同学都拿到了一个写有相关内容的小纸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首先需要判断纸条上的文字,到底属于观点、论证还是结论?
如果是观点:基于什么背景或现象?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如果是论证:有什么理论或逻辑上的依据?有什么实证或文献上的证据?
如果是结论:如何回应不同观点或质疑?要得出什么结论、判断或主张?
在之后的分组讨论中,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从各执一见到形成统一的观点,最终共同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观点佐证。学生们对这样的课堂表达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发现,当自己有机会可以理性而富有逻辑性地思考和表达时,感觉真的棒极了。(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