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师报 作者:何捷
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里介绍了何帆教授在写作上的有趣观点。
何帆教授说:写作的初学者,最重要的是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只要说清楚了,就能碾压90%以上的人。
仅看这段话,就让我们产生无限的好奇——碾压90%以上的人的写作秘诀是什么呢?如果不是太难,那么,很有必要掌握。毕竟我们都希望善于写作,更不要说能碾压90%以上的人。
真的不难,因为所谓碾压90%以上的人的原理,概括起来就三句话:
1.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必须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其他几句话是支撑这一中心思想的论据。
2.每段的几个论据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不管是递进,还是转折,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关系。
3.上段和下一段的第一句话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不管是递进,还是转折,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关系。
——摘自何帆《大局观》
魏智渊老师评价说:认识了底层逻辑,再训练,就高效了。其实,这里的底层逻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很可能是最为陌生的上层结构,因为我们很少这样想,更少这样教,我们总是在字里行间中打转转。例如,我们喜欢纠缠着一个关键词,一教就是十几分钟;找准一句话,一分析就是十几分钟;发现一句情感丰富的句子,一读就是十几遍……
我们从来不觉得那样做有什么问题。而何帆教授的三条方法如同当头棒喝,且容易让人信服。但我更希望大家能理解何帆教授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之后才去认定,这样的观点是否真的可以碾压90%以上的人。
其实,他说的就是——摸清写作的规律,获悉写作的框架,得到写作的模板,知晓文字组合的内部逻辑,这比什么都重要。
著名学者马正平教授提出:写作应注重作者心灵背景的建设。这是决定未来写作发展方向、整体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格局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有技巧的人,而是要提升人的技巧。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思考》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小学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以及当务之急是帮助学生获取合宜的写作内容,掌握基本的书面语建构要素,养成初步的书面语感。而不是笼统的,没有具体路径的观察生活的能力、想象能力等。在建构书面语表达机制的各项要素中,也存在一个先与后、主与次、核心与边缘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对书面语言的亲近感、运用书面语言的成就感,就比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重要;让学生把大体意思、大致经过介绍清楚,就比文从字顺重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语感、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模型转化为书面表达能力,就比准确记忆某个标点符号的作用、正确区分“的”“地”“得”重要。
也许,之前我们认为对的,一直是错的。我们非常希望通过美化文字,来实现教学效果的自我验证,其实,更准确说,是自我麻醉。缺乏对构思层面的,涉及语言表达内部结构的探索,在文字美化上越努力,离真实的写作,越遥远。
就好像,我们要盖一座房子,不思考如何打地基,如何设计房屋结构,却一门心思搞装修。不管房子的毛坯有多差,钢筋水泥有多烂,我们就在意装修用什么材料,用什么颜色……说起来可笑吧,但做起来如果很用力,又很认真,就不是“可笑不可笑”的问题了,而是可悲。因为我们这样教,学生就这样学,所以一直有难以进步之感。
幸好,如今的统编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改变。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时就可以借鉴何教授的观点,教在上位。本课的目标非常明晰、专业,即“围绕中心意思写”。这是统编教材中较为独特的,带有强烈专业属性,关于核心写作知识获取型的教学案例。教学中,既要注重任务的完成,又要让学生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注重理性,让学生习得方法,能够在未来的自由写中得以运用。
教学中,可以借用一张“桌面”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心,什么是支撑中心的材料,材料的种类有哪些,同时借助课文《夏天里的成长》,让学生看到一个结构段中,句子和句子是怎样组合的,以何种逻辑共同来支撑中心意思。不要着急让学生写,因为他们要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这样的教学,不在乎学生写出怎样华美的文字,而在乎学生真正地获取结构,学习写作内部的原理。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体验。因为学生获取的是——碾压90%以上的人的写作秘诀。
最后用何帆教授教给的碾压90%以上的人的写作秘诀来写一段话做个结尾吧: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促进人的成长。请教师尽可能地带学生探索规律,不迷恋微观的伎俩。请不要自满于美轮美奂的结果,那有可能是制造和加工的产物。请不要被考试挟持,越是畏惧越容易被占据。如果语文学习有快乐,并且我们愿意获得快乐的话,快乐也许就是发现规律时的惊喜,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的优越感,是应对考试游刃有余的骄傲状态。
人成长了,才能面对一切困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