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家如何写文章

大家,不是大众、大伙儿,指的是大作家、大专家,或是知识渊博者、博学的人,比如鲁郭巴老茅是文学大家、启功是书法大家等等。

文章不外乎三点:一是立意高远,二是逻辑缜密,三是文笔优美。大家著文尤重前两点,文笔在立意和逻辑面前,只是小技。所以当我们说某某某文笔好时,千万要看文章整体,而不是骈四俪六,仅关注华丽的辞藻。当然也有一字、一词的修改使得文章面目一新,但归根结底不是妙手点石成金,而是境界的升华。

领导的文章多数如此。于光远写过一篇回忆录《为邓小平起草讲话稿》,于光远学识渊博,学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当代中国思想界的大家,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这篇回忆录讲述了起草小平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讲话过程,从中可见一斑。

当时,小平同志找胡耀邦和于光远到家里,拿出自己亲笔拟好的三页纸讲话提纲,共八个问题。现在各级领导事务繁多,一般不会有时间亲自起草文字材料,但他们会以架构、提纲、要点等形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然后由写作班子来完成。据说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经常如此。

于光远回忆,小平同志首先说不要准备长稿子。老人家对拖沓冗长的文风一向深恶痛绝,网上流传一幅他对科协的批示,就对报告过多过长婉转提出批评。

学习大家如何写文章

小平同志对提纲中的八个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于光远说这一来“我们这些起草的人就好办了”。大约两三天就起草完毕送审。

过了几天,小平同志找于光远等详谈了一次,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意见,仍然说稿子要短一些,不能长篇大论,语言少些,干净利落一些。这次要求两天改好。

两天后,小平同志与写作组第三次谈话,重点谈了个人迷信、先富起来、向前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等。这次小平对稿子看得更细,逐字逐句与起草者进行研究,意见也谈得更加具体。之后起草组又作了修改。

最后一次过堂,小平同志听写作组通读一遍之后说,“行了,就这样拿出去吧”。这篇讲话稿全是小平自己的想法,他四次过稿子,在谈话中不断深化和充实自己的思想,才有了这篇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小平同志1975年复出时,在国务院政研室的邓力群是其理论智囊和笔杆子。邓力群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战线领导,是党组织当中较为出色的的理论家,他也以亲身经历讲述过胡乔木与陈伯达起草文件的方法。

学习大家如何写文章

“陈伯达接受任务之后,先要写作班子看材料,写初稿。不行,就再来;还不行,又再来。怎么不行,他也不讲。到最后,他觉得有点基础了,就一边谈,一边改。由他口述,我们笔录。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磨到他满意为止”。

胡乔木与陈相反。“他要你帮他做事,一开始就和你讲清楚是什么题目,要讲哪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什么,第二个问题讲什么,把文章的要点给你讲一遍。你根据这个要点起草,交给他之后,他再也不找你了。要改,要重写,都是他自己干了”。

这么看来,在胡乔木手下做事比较轻松,但陈伯达的做法应该说更能锻炼人,只是下属们爬格子辛苦了许多。所以邓力群认为通过协助胡、陈二人他们两个人起草八大文件,收获不小,使他懂得了怎样为中央起草文件,知道要经过什么过程,注意什么问题。这为他以后为中央做事,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多谈胡乔木几句。胡乔木是中共中央一支笔,过去党中央的很多文件都是他起草的。

学习大家如何写文章

胡乔木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才思敏捷,毛主席口授的文章能够倚马可待。这一点与二月河在《雍正王朝》中描写的张廷玉颇为相似。

张廷玉是桐城人,虽未名列“桐城派”大家,但环境和家庭的影响,文采还是有的。雍正口授一份圣旨,张廷玉能够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这份功夫要求一是能够快速理解雍正心思,二是快速将雍正口语转化成书面公文用语。

雍正的御批口语化十足,能查到很多。假如皇上气急败坏说“以后谁再敢这么干,就统统死啦死啦地”,你这边就得文绉绉地写成诸如“严惩不贷、以儆效尤”等等。所以,能和雍正如此默契,也难怪张廷玉成为清朝配享太庙的唯一汉臣。

胡乔木属于毛主席比较认可的文字秘书,当过主席秘书的人很多,政治秘书、机要秘书、生活秘书等等,要论写文章,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这几个秘书是排在前面的。

说到文章大家,毛主席是绕不过去的一座神山。立意、逻辑、文笔,无一不是顶尖人选。一篇《论持久战》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论证日本必败,蒋介石、白崇禧只看懂了军事一节;一首《沁园春》纵横古今、睥睨天下,国民党酸儒跟风填词,输的灰头土脸。

像主席那样写文章,估计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表示↓

学习大家如何写文章

但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学学。

比如,主席和小平同志都厌恶冗长、言而无物的文章。主席认为文章应该“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批评“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再如,主席善用“大白话讲大道理”。在《反对党八股》这一经典之作中,他以形象生动、一针见血、诙谐幽默的风格,列举了党八股的罪状,强调文章“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

很多文章,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要么不知道说啥,要么废话太多,所以整得基层群众成天要吃透文件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样的话比堆砌华丽语句要有力量的多。

曾经看过一个市领导的稿子,引用了很多《诗经》《尚书》的句子(辛苦秘书了),跟着再翻译解释一下,看似逼格很高,实则分散了听者的注意力。毛主席早就教育我们“我希望以后不要拿出这样的文件来,要用口语写出来……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

用大白话、口语化通俗表达,古已有之。据说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会念给邻居老婆婆听,问她懂不懂。如果老婆婆听不懂,他就会修改到老婆婆听懂。当然这可能是个传说故事,就像贾岛“推敲”一样反映诗人修改精炼的过程。

但文章的晦涩难懂肯定影响理解和传播,如果把文件理解错了那更是大事。所以,当我们吟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通俗又不失华美,浅显却又意境深远,才能真正领会文章之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7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